查看原文
其他

可以画,何必写

2017-03-02 阳美燕 纸城

本文原载于《经济观察报·书评》

编辑/日京川


纸城CHAPTER

“插图”,《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性的和艺术性的”;“插画”的解释则为“艺术性的插图”。若以这种标准衡量,本书中前五位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插画师”,他们的主要作品并不是为了帮助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而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绘本”,是以图画为中心的。


我想,喜欢书的人,都会喜欢插图吧!在爱书人的心目中,插图的作用绝不止于“说明文字内容”,它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这本《英国插画师》就是最好的证明。





读罢《英国插画师》,在将心沉潜到文中那“精致而美丽”的插画世界过程中,仿佛是乘着熟悉而陌生的英伦海岛之风,穿越时空,作了一趟独特的思想文化之旅。


作者选取19世纪期间和20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十位插画师,娓娓道来其艺术人生轨迹,为读者捧拾起一个充满异域感和创造性的插画艺术审美领域,令人不禁随着插画师们那种“艺术的自我”而沉醉,也为他们孤寂绝美、命运多舛的人生而唏嘘。



“cat person”路易斯·韦恩


那个“cat person”路易斯·韦恩,一生沉迷于画猫。他笔下的猫,有个性、有脾气、有棱角:穿着苏格兰裙打高尔夫球的猫伙计,站在中心广场慷慨激昂向猫公民演讲的猫教授,翘着二郎腿叼着烟卷不耐烦的小猫咪,带着单片眼镜讲着黄段子在酒吧和邻家女猫调情的男猫……



路易斯·韦恩笔下的猫


他努力画画,画了千百上万只猫,既为面包和生计,也为那与猫“同类相动”的易感气质和命运:他天生兔唇,父亲早逝,脾气古怪,又患上精神病,饱尝人间冷暖。只有到了晚年,一位出版商在精神病院的偶然探访与救助呼吁,才使韦恩的病情和生活困境大为改善,于是,他画上了欣喜若狂望着圣诞布丁的小猫们。谁说韦恩的画笔不是他的创造才华与坎坷命运共情互生的依凭?!




同样遭受病魔苦痛,在自己残缺的生命里努力张扬艺术火花、展现饱满世界的是奥伯利·比亚兹莱。他家境贫寒,小时患上肺结核,一直生活在对病情可能加重的恐惧之中,“像是脆弱的瓷器”。敏感体弱、有着艺术天赋的他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并以此作为营生。在追梦路上,他既直接接触拉斐尔前派画家伯恩·琼斯,受到其浪漫主义情调的重要影响,又从传世画作中尽情吸取美国印象派画师、意大利画家和古希腊瓶画等多源艺术养分,最终随心所欲,尽情挥洒,落笔成他所创造的一个新的世界:充斥着色欲、怪诞、狂放、魅惑的“幽灵世界”。



奥伯利·比亚兹莱


崔莹说,这是被他自己的记忆、渴望加工凝练过的世界,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同撒旦对话、抗争,其实所渴求的,不过是继续活下去。他独具个性化的插画创作在其病入膏肓之际达到登峰造极。这种短暂绽放的璀璨,不正是生命与艺术一同燃烧的生动写照吗?



奥伯利·比亚兹莱画作


对那位为画而生、孤寂而终的插画师爱德华.李尔,崔莹也写出了他同样悲情的艺术人生:从小体弱多病,孤独忧虑,不甘生活被病魔控制,他选择了旅行,漂泊于遥远陌生的异国他乡,专心作画,用制造出来的滑稽和快乐来对抗癫痫病和抑郁症,在不息的流浪、创造中找到了自我。


 

爱德华.李尔


同奥伯利·比亚兹莱一样,在烟火般短暂生命中盛放伟大艺术光芒的,是另一位黑白艺术大师——菲尔·曼。穷困的现实生活没能扼杀其艺术天才之用,反而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捕获美丽姑娘的芳心,携妻远赴温暖的澳大利亚为报刊画漫画,获赞助前往艺术之都罗马、巴黎进修绘画……得到阅历和艺术上的丰富滋养。与比亚兹莱“想象的艺术”不同,菲尔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幽默的艺术。他是维多利亚晚期的记录者,爱画街头的小人物,以独有的幽默笔法再现生活的辛苦和悲呛,却并不哀鸣,而是在冷峻笔调中透着人性的温暖和善良,一如他那慷慨乐施的好心。


爱德华.李尔画作


海德格尔说,艺术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表达,它更是存在者的生命本身。在崔莹的笔下,插画师们以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用线条、色彩、创意、作品的方式来烛照生命,观照人生,言说存在。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其生存的——工业革命盛期的大不列颠帝国时代作出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


凯特·格林纳威


以童书《在窗下》一举成名、奠定自己在英国插画史上地位的凯特·格林纳威,画着优美、神奇、充满魔力的童年,画中带着满满的英国元素:维多利亚裙装,优雅的下午茶,恬美的乡村风光,一切那么宁静、美好而又略带忧伤。



凯特·格林纳威画作


崔莹带着读者透过凯特“完美而不真实”的作品,反观到了背后那个工业革命在英国蔓延的历史语境:煤矿开采、机器生产、失地农民、昔日美好家园被工业灰尘吞噬……她说,凯特的画作将孩子们从恐怖的煤矿、轰鸣的机器声中拯救了出来。带着这个线索,我们从凯特的反观照创作中,看到了艺术家对历史现实的独有叙事方式。



毕翠克丝·波特与其代表的漫画形象小兔彼得


与凯特晚二十年出生的另一位女插画师毕翠克丝·波特,也是以其“完美而不真实”的童话式创作而打动读者,垂名英国插画史。毕翠克丝也眷恋宁静的乡村生活,童年随家人在澄净的苏格兰高地度过了一个个夏天,父亲常常邀其好友——主张从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的拉斐尔前派画师约翰·米莱斯同往。可想而知,毕翠克丝在这远离近代工业文明尘嚣的苍郁高地,在耳濡目染和身临其境中,产生了怎样的艺术萌动。后来,她放弃伦敦的繁华与名利场,到湖区经营农场,跟她喜爱的动物们在一起。从此她的艺术人生与湖区结下不解之缘。她钟爱画动物,画老鼠,画兔子,画青蛙,画刺猬,画小猫,毕翠克丝笔下的它们有着与人一样的精灵气。《小兔彼得的故事》是她最深入人心的童书,淘气的小兔彼得系列和小猫汤姆是她最“萌”动人心的杰出创作。与其说是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了她创作灵感,不如说是粗布衣服、原生态、大自然、小动物成就了她抗拒城市化入侵、寻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



《小兔彼得的故事》


被崔莹称为“喜欢画花的社会主义者”沃尔特·克莱恩,也以其鲜明的插画风格,更以其反资本主义的政治姿态,因应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



沃尔特·克莱恩


沃尔特·克莱恩画了《花之宴》,又画了《莎士比亚花园里的花》,还有《花的婚礼》和《老式英国花园中的花卉幻想》等书,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打造了一场华美的花之宴,铺陈季候流转、花事变迁。



沃尔特·克莱恩画作


与那个时代的众多插画师一样,他的插画与内容文本紧密结合,重视细节,既生动与丰富了内容,本身又自成内容和文本,大受欧洲读者喜爱。除了画画,沃尔特还在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的影响下,成为一名积极的社会主义者,后者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工业化大生产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此后,沃尔特既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同时也以直接参与政治运动的方式,反对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出帝国稀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沃尔特(们)的艺术意识形态基础。



沃尔特·克莱恩画作


而直接以鲜明艺术哲学影响到一代年轻画家的,是拉斐尔前派画师们,对他们,比如拉斐尔前派创始人、绘画天才约翰·米莱斯,崔莹自然不吝笔墨。她写出了“温暖内敛又幽默的英国绅士”米莱斯率领一群年轻艺术家,狂热追求自然主义与真实主义的理想情怀和“美好时光”。他与但丁·罗塞蒂、威廉·亨特等人结成的拉斐尔前派,常常聚在一起创作,倡导自由又浪漫的艺术表现,创作了一幅幅瑰丽的经典之作(如《奥菲利亚》等),刮起一股与学院派迥异的画风;他们对细节和色彩的精深追求,又显示了英国插画研究者戴维·伍顿在本书序中所言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彩色绘画方面创新的先声。这与前述奥伯利·比亚兹莱和菲尔·曼所代表的黑白插画主流相互辉映,彰显了彩色印刷术和图书出版业的技术进步、书报刊印刷媒介的兴盛,以及当时英国浓郁的艺术创新气候。



希斯·罗宾逊画作


在崔莹的书里,我们很容易读出“时代与艺术”的隐性母题,也可以尽情领略到不同时空基轴上基于不同艺术主体性的精彩各异。就像希斯·罗宾逊,其名字被载入《牛津英语词典》,喻为“复杂精密、异想天开、华而不实装置(Heath Robinson Contraption)”。



希斯·罗宾逊画作


他笔下那些纸上谈兵的“异想天开玩意儿”,成为“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和民众对付战争恐怖的解药:德军自诩的先进武器,其实是吸英军大衣纽扣的磁铁;德军的风筝飞到英军基地,风筝上挂着用蜡烛加热的水壶……希斯天马行空,将复杂的装置和不动声色的幽默睿智带进战争题材和日常生活的漫画创作,令人捧腹大笑而又心生慰藉。战争年代成就了他的另类艺术。



希斯·罗宾逊


而与希斯同样出身维多利亚中产家庭,同样经历“一战”,却以另一种独门画意而闻达的,是亚瑟·拉克姆。崔莹说,亚瑟的画面给人一种从枯树丛中吹来微风的美感,其名作《爱丽丝梦游仙境》、《仲夏夜之梦》、《柳林风声》等,充满着人、兽、树、精灵的多界元素,以暗褐色、灰色、少许红色为主色调,唯美与狰狞相辅相成,独具风格。



亚瑟·拉克姆笔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插画风格无论是黑白还是瑰丽,幽默还是忧伤,沉静还是繁复,冷峻还是讥诮,艺术人生无论是“平淡无奇”还是命途多舛,崔莹总是以其清新笔调而又不由共鸣激荡的叙述,拂去历史尘埃,展卷这十位插画师“边走边画”的艺术孤旅,展现一百多年前大不列颠帝国盛期的艺术发展景象。无疑,崔莹穿越历史时空所捧拾起的这个异域插画世界,对中文读者而言,既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鉴赏价值,又具有丰富的艺术史学参考价值。而对于她本人来说,则是她放弃平淡生活,选择自由人生、寻求自由生命意志,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又一次惊艳式答卷。



亚瑟·拉克姆笔下的《仲夏夜之梦》



《英国插画师》

崔莹 /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11月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奥斯卡颁奖礼在即,没有大命题,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叶锦添:每天接收太多讯息,人们已没有了表达与拥有的欲望

不喜欢听‘古典音乐’就别听

2017台北书展值得推荐的几本书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